猜你喜欢
更多>编者按: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光明网记者采访本届“最美科技工作者”得主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
何为“美”?在郝吉明看来可以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表示,“美”首先是体现在家国情怀上,要有着为国家的重大需求、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研究工作的精神。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学成回清华大学任教的博士,几十年来,国家发展的需要一直指引着郝吉明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有三个作用,第一是认知世界;第二是要用技术新从源头上推动事物发展;第三则是把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政策方针和策略。
“献身”是采访中郝吉明说的最多的词语之一,他带着这样的精神投入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寻找解决办法。从刚回国时,面临国内酸雨对我国各地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的问题。他带队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观测,揭示土壤和地表水酸化的关键过程,提出酸沉降三维临界负荷的新理论。而后,随着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的起步,他又适时提出了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了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进程。再到2013年我国颁布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郝吉明的团队承担起了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9个城市的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推动具体控制措施落实到每一个企业。
工作繁重,郝吉明却依然坚持,他说:“我到了古来稀的年龄,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因为这是我的专业,这也是我的责任,应当有这个担当。”
科研工作之外,教学是郝吉明另一项热爱的事业。他也对青年人提出了寄语与希望。他表示,年轻人要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功,要选择既能体现学术价值,又体现国家社会需求的研究课题。环境保护工作,有时效果虽不像盖楼那么显而易见,但是要坚持下去,勤奋才能出精品。
监 制:战 钊
策 划:蔡 琳
采 访:蔡 琳、张 蕃
文 字:蔡 琳
视频制作:蔡 琳
出 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标签: 科技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