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 正文

科技创新助力耕地保护和利用提质增效

2021-02-04 18:32:50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但在长期集约化经营下,我国耕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层变浅。”2月3日,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耕地保护与利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副所长周卫呼吁,“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耕地保护与利用亟需科技创新

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当前我国耕地中,高产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1.24%;中产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6.81%;低产田为4.4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21.95%。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不高,中低等级占2/3以上。

“长期以来农业粗放经营,耕地退化加剧,如东北黑土有机质下降,南方红黄壤酸化,水稻土低产障碍,北方土壤干旱盐渍化,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周卫说。

周卫介绍,当前我国14.5%的耕地已严重酸化,近30多年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5%,作物减产20%以上;耕地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我国盐碱耕地约1.14亿亩,较80年代增加2600万亩,增幅近3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耕地占比分别为52%、31%和17%,可造成作物分别减产5-10%、11-20%、30%以上,有的地区因此弃耕撂荒;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我国黑土区耕地面积2.78亿亩,自上世纪50年代开垦以来,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前8-10%下降到2.5-3.5%,粮食大幅减产。

此外,我国土壤耕层变浅也十分普遍,耕作层小于20厘米的耕地,面积占比71%,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作物抗逆性差等问题。

“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加剧了土壤酸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周卫表示,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加快“藏粮于地”技术攻关

作为农业科技“国家队”,“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坚持以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与重大产品研制,在东北黑土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高精度数字土壤构建与应用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

周卫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将通过“一平台”、“一系统”建设和“三块地”的科技攻关,铸造国之重器,强化耕地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科院将加快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面向国际耕地科学前沿和我国耕地保护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质量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覆盖我国全部土壤类型、服务全域耕地管理的国家级耕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

面向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改造,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农田建设综合监管服务新模式。

周卫介绍,针对“三块地”,中国农科院还将加快开展“藏粮于地”系列科技攻关,进一步阐明东北黑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地‘三块地’的土壤质量演变规律、退化过程与保育机制,研发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及产品装备”。

[ 责编:肖春芳]

标签: 科技创新 助力 耕地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