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至今,已有9位两院院士去世。他们献身科研,一生尽瘁。这些“国之脊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清明之际,我们在此悼念缅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
王绶琯(1923.01.15—2021.01.28),天文学家。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绶琯院士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总体发展。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为突破天文学发展瓶颈,他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今天已成为国际上巡天观测的主要手段;他与科学同仁共同提议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建设成为我国光学天文主要创新平台。王绶琯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科学教育,晚年在六十余位科学家的支持下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致力于青少年科研实践活动,为科技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
沈忠厚(1928.02.13—2021.02.05),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1947年至1951年就读于重庆大学,先后在重庆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忠厚院士是我国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淹没非自由射流、自振空化射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将射流技术与钻井和完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完井技术的新领域,为我国石油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镕时
程镕时(1927.10.18—2021.02.07),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部。曾任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程镕时院士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研究,对高分子溶液黏度理论的发展、高分子基本物理图像的认识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凝胶色谱的研究工作中,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并给出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建立了简易凝胶色谱方法、凝胶色谱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
周毓麟(1923.02.12 -2021.03.02),数学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获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60年,周毓麟奉调参加我国的核武器理论研究。曾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周毓麟院士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他是我国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基于科学计算实践,他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元
周又元(1938.07.30—2021.03.12),天文学家、教育家。196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又元院士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彭士禄(1925.11.18—2021.03.22),核动力专家。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结业回国。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士禄院士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在80年代初,提出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要素,为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
沈善炯(1917.04.13—2021.03.26),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科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学部常委、学部主席团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善炯院士专长探索共生固氮菌与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在固氮遗传方面的成就为国际所公认,为奠定中国近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早年在金霉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取得重要理论突破,对我国抗生素生产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
谢毓元(1924.04.19—2021.03.27),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1949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时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工作。1961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毓元院士在多个科研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在医用螯合剂领域,他的成就独树一帜,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天然产物化合领域,他是国内率先可以系统完成发现活性物质—阐明结构—进行全合成的化学家之一。在科技界不断耕耘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优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李京文(1932.10.30—2021.03.31),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1958年毕业于俄罗斯经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李京文院士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率先对科技进步测度方法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问题;主持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科学网)
[ 责编:张蕃]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