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我在FAST工作已经将近16年。”
“2008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到FAST团队。”
“从研究生开始,我就参与FAST工作。”
……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参与了FAST建设、调试和运行的全过程,亲眼见证了FAST从无到有、从概念变成现实、从荆棘小路变成康庄大道的成长历程。他们是FAST的青年力量。
正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汪洪岩所说,青年人在FAST团队中占多数,他们朝气蓬勃、昂扬向上,从FAST建设时期开始,就担任重要角色,在FAST的调试和运行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不怕失败,青年人才能走在创新的路上
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简称,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如今,位于贵州的这口大锅能够傲立全球天文界,离不开一群青年人的孜孜奋斗。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人民科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学生,从2005年开始,就加入了FAST团队,如今已经为FAST工作近16年。
谈起为之倾注整个青葱岁月的FAST,今年38岁的孙京海感慨不已。他说,是FAST帮助了自己成长,扩展知识和经验,在克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收获信心。
孙京海讲述的一个攻克FAST工程变电站高压滤波器技术难题的故事,让我们见识了青年人敢想敢干、勇于尝试的气魄。
在FAST调试之初,全世界都没有能够满足FAST特殊屏蔽需求的高压滤波器,FAST团队采购的定制产品不仅寿命短,而且可靠性不高。
“此时,如果用定制产品,就有频繁短路失效甚至爆炸风险;如果不用,FAST就会因为受到自身干扰的影响而降低观测质量,当时面临两难选择。我提出,从元器件开始,重新研发高压滤波器。”孙京海说。
然而,由于孙京海既没有电气电子专业背景,也没有设计经验,他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得到信任和支持,因为风险实在太大了。“但我坚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应该尝试。”孙京海的眼里透着坚毅。
幸运的是,南仁东赞成孙京海的想法,支持他进行技术攻关,大胆尝试。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悄悄开始研究。“测试、改进了很多次,我们设计研制的新产品才成功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结果证明我的最初想法是对的。”孙京海充满自信。
他说,青年人应该充满好奇心,敢于尝试自己不熟悉的技术领域,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下去,解决技术难题。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青年人,“中国天眼”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才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国家需求就是青年人科技攻关的方向
“青年人面临科研方向选择的时候,个人爱好能和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会是非常幸运的,要将个人的科研发展和国家需求联系一起,国家需求就是科技攻关的方向。”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机械组组长姚蕊说。
像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一样,“中国天眼”的青年人也怀有科技报国的梦想。
2005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还在读博士,得知FAST需要用柔性钢索支撑并拖动馈源舱后,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是一个大胆且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新设计,也是当时FAST团队在研发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说起当初的情景,李辉至今仍然激动不已。
支撑馈源舱的索力范围怎么计算?舱姿态怎么控制?在柔索和风作用下怎么保证舱的位姿控制精度?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青年人应该出一份力,用自己所学尽最大努力攻克难题,承担起‘回馈公众,回馈社会,回馈国家’的责任。”李辉说。
2006年,李辉博士毕业后,正式加入FAST团队,开始负责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与国外专家合作,开展FAST馈源支撑全过程仿真研究,通过对馈源支撑系统整体1∶1的原型仿真,论证柔性馈源支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在这期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完成了柔索索力范围的分析计算,并建立起了舱—索悬挂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从而完成了FAST馈源支撑全过程仿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李辉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10年的研究,在现场进行的馈源支撑原型第一次升舱试验,就证明了索力测试和控制试验的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差无几。
“在研究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通过克服各种困难挫折,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在稚嫩中走向了成熟。这些经历让我感觉到了为祖国献青春洒热血的自豪,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李辉感慨道。
(记者 陆成宽)
[ 责编:涂子怡]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