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本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以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的数据,探讨了太阳活动区浮现过程的物理本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上。
太阳活动区主要由强磁场组成,蕴含了巨大的磁场能量,也是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暗条爆发的主要发生区域。众所周知,这些活动区中的磁场基本都是从光球底部浮现出来的,新浮现的磁场携带着各种光球底部的信息。深入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活动区形成和磁场起源,而且对太阳爆发活动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太阳内部密度分层的影响,只有强扭缠的磁通量管才能浮现到太阳表面,而弱磁场的磁通量管难以浮现出来。但有研究者则持不同看法。针对这个问题,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王金成及其合作者闫晓理研究员等人,探究了一个发生在2018年8月24日至25日的反黑尔极性规律的活动区的浮现过程。
通过计算这个浮现活动区的各种演化参数和磁场参数,他们发现活动区的极性分离主要在经度方向、平均无力因子一直为正。更为重要的,通过两种不同的办法,得到浮现活动区在浮现过程中具有很弱的扭缠性,据此认为扭缠性弱的磁通量管同样也可以从光球底部浮现出来,从而形成所观测到的活动区。
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以及科技部重大项目的支持。(记者赵汉斌通讯员陈艳)
[ 责编:赵宇豪]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