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中国网科技11月9日讯 (记者 杨月月)自“双减”政策推出后,涉及学科培训的K12教培机构存续经营遭遇空前困难,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备受各界瞩目。在复课无望情况下,目前精锐教育、新东方、好未来等企业也在谋求向素质教育转型,核桃编程、网易有道、聚能美育等从事素质教育的科技企业则推出相应举措,通过转课、师资培养、产品研发等多个维度,全面帮扶K12学科培训机构尽快恢复正常经营服务。
今年10月,专做一对一高端辅导、地位仅次于新东方、好未来的K12教培龙头企业精锐教育经营陷入全面停滞,引发全网轰动;与此同时,公司创始人张熙被指在朋友圈“卖惨”、“早已圈钱跑路”,深陷舆论漩涡。截至目前,张熙仍未公开发声,而有关精锐教育倒闭、无法正常发工资等消息仍在社交媒体平台扩散。
中国网科技在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后获悉,外部环境只是K12教培企业全线崩盘的诱因,K12教培行业大败局的本质仍是资本市场对基础教育行业是否能全盘套用互联网思维、通过资本市场变现的模式实现商业化的价值观误判。
有业内人士同时表示,精锐教育“败局”的根源在于业务扩张激进、公司战略失当,而突然停业无法及时兑现退费承诺等行为,不仅让精锐教育背负骂名,也让社会各界对整个校外培训教育产业的商业信用降至冰点。
急风骤雨之后,曾经历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精锐教育还能走出困境吗?
线下门店已寥寥无几 被曝面临员工欠薪停业
“双减”政策的正式落地执行,意味着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国内K12教培行业终于被按下了暂停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21年教培相关企业注销或吊销的数量共计约22.39万家,较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约43.08%。
“家长和相关部门沟通无果,不敢再花钱报课外班”,一位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自从遭遇英语教培机构“新诺国际”跑路而无法退费、维权无门之后,她也与众多相同经历的家长一样,对任何一家校外培训机构都持观望态度、不敢再报课。而这只是今年全国成千上万遭遇教培机构“退费难”问题家庭的冰山一角。
与地区性中小培训机构拖欠几百万学费相比,美股上市公司精锐教育拖欠的培训费用堪称“巨无霸”。
今年10月,精锐教育一纸公告宣布暂停营业,立时引发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据相关报道称,精锐教育拖欠学费高达27亿元,有家长交了38万元学费,才刚上几节课。目前,这家过去主营1对1学科类辅导,因课时费高昂被冠以“教培界爱马仕”的明星公司,正面临员工欠薪停业,欠下巨额债务的危机。
精锐教育北京牡丹园学习中心 (中国网科技 摄)
11月3日,中国网科技记者走访精锐教育北京牡丹园学习中心看到,因拖欠房租,精锐教育牡丹园店早已关停,学习中心大门紧闭,房间内布满灰尘。物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该店数月前已人去楼空。据官方信息显示,精锐教育线下门店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现如今,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显示门店地点外,其他省市县区已查不到任何信息。
有业内人士表示,k12教培行业这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备受资本青睐,看起来是一条光明坦途,可外部环境一旦发生改变,资本渗入下早已千疮百孔的外衣就被撕开了。
一位曾在K12学科培训机构任职的赵女士告诉记者,行业内一直都对教培产业是否应全盘商业化有着不同看法,而今年国家政策对K12教培行业下重拳监管,正是因为教培产业被资本过度渗入、强用互联网思维、唯数据论、唯用户规模论,过度商业化开发所致——“这触碰到了政策底线”。
“资本过度介入,使得教育培训失去了其存在的初心。机构不是通过补课提升孩子的学识和素养,而是想方设法把课程变成‘产品’,这样不但改变了教育‘教书育人’的本质,使教育产业变成了各家通过拉生源、比拼课程销量,用来‘跑马圈地’的商业赛道,更是偏离了教育产业最基本的价值观。”赵女士直言称,她在K12教培机构任职期间,就曾被要求学一些“让家长产生焦虑”的话术,诱导家长付费买课。而为了抢占生源,精锐教育等一些机构更是打出了“超前学”的概念,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家长“被迫”给孩子不断“加码”报班,这已经显著背离了教育公平化的社会价值观。
不过对于k12机构“唯续课率论”的说法,赵女士称,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她愿意相信K12机构没有敛财,只是经过政策剧变后,她发现互联网思维并不适用于教培产业。
面对诸如精锐教育等知名公司的现状,已经报课的学生家长也有苦难言。有家长表示对追回退费早不抱希望,不过仍会为孩子的教育持续“投资”,不想让孩子在人生发展道路上落后他人,但会更慎重考虑机构性质和实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张家勇接受中国网科技采访时直言,2017年以来,资本市场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法》关于放开营利性学校相关规定存在误读,导致大量资本无节制地涌入教育行业,将教育视为暴利产业,迅速推高了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助长了应试教育,导致越来越重的家长经济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目前K12机构普遍采用预付费模式,此举是为了快速回流资金不假,但若是真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主营业务上,甚至是投入到规模扩张上,即便不能实现完全退还预付款,也不至于突然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张家勇表示:“停业或许是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破产清算程序会更复杂一些,因为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财务账目相对透明、运营监管措施更加完善。”
负债率高达97.94% “资本化”一路蒙眼狂奔
对于精锐教育来说,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教培机构的“突然休克”,留下的不仅仅是拖欠27亿元的巨额学费,背后更有公司长期高负债经营酿的苦果。
精锐教育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的2021年财年第二季度,精锐教育净收入9.32亿元,净亏损1.72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1636.7万元,亏损同比扩大约950.73%。同时,财报显示,2021财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精锐教育资产总额为70亿元,负债总额为68.51亿元,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7.94%。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2015年到2019年,精锐教育将绝大部分来自学生预付费和银行贷款的资金,用于收购多家教培机构,以至于政策突变之下,无法应对挤兑退费及银行贷款到期所产生的现金流压力,这是精锐教育今日危局的重要原因。在一些社交媒体网站上,有不少学生家长质疑,张熙依靠预收学费去做投资并购,高负债运作上市,“成功则万事大吉,不成功损失却由学生家长承担”。
现如今,资本市场曾普遍看好的K12教培行业掉头向下,此前在商业运作上一路“蒙眼狂奔”的精锐教育也已拿不出足够现金去向曾经信任它的家长们履约。还有部分自媒体爆料称,张熙不仅在公司上市后套现了上亿资金,还长期借用公司8000多万资金用于“个人生活”;公司上市后,张熙更是通过设立海外家族信托的形式持有公司超过35%的股份,将个人财富与公司债务及司法风险完全隔离,这波操作令张熙彻底被舆论贴上了“精致利己主义者”标签。
据此前精锐教育公开表示,公司仍在极力解决运营困难的局面,回笼资金后,将首先解决所有员工垫付、报销、工资和福利,对学生家长方面,公司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处理退款事宜。可是面对线下门店复工遥遥无期,只能说精锐教育十几年经营积攒下来的口碑与信用,早已在这次停业风波中丧失殆尽。
转型、转课还是转产?教培机构走在十字路口
截至目前,有关精锐教育公司运行的真实情况仍扑朔迷离。有自称精锐教育员工的用户近日在脉脉职言中留言称,公司仍未按时发工资,但也不“官宣倒闭”。据中国网科技了解,在此之前,教育圈内部有传言称,自今年8月起,精锐教育就已经开始削减运营成本及员工福利,并开始合并“小区”,这一系列操作实则在做变相裁员准备。
据了解,今年7月,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教培行业“巨震”。彼时,作为行业知名机构的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仍在个人微信朋友圈称,精锐教育正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启动有序转型,力争成为行业率先转型成功的教育企业,对员工和家长负责到底。精锐教育也公开宣称,公司会全面转型非学科类领域,已开设多场针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系列讲座。转型已成为当时精锐教育乃至整个K12教培机构几乎唯一的选择。
而除了转型,转课也成为部分K12机构的无奈之举。同样作为K12知名机构,巨人教育早在今年8月31日就已宣布了因为经营困难,秋季将无法继续向学员提供教学服务,并可能无法满足家长的退费要求。不过巨人教育称,现已通过核桃编程、高思教育等机构协调课程资源,以帮助学员转化未消耗学费。
据了解,向K12机构伸出援手的素质教育领域机构不在少数,包括帮助过巨人教育的核桃编程,以及网易有道、聚能美育机构,或多或少的都为K12教培机构恢复营业提供素质化转型方案。
谈及K12机构转型,张家勇表示,K12机构转型素质教育仍有较大难度。首先,素质教育有业务门槛,K12机构仍要面临师资以及管理团队重建压力。其次,绘画、声乐、舞蹈等市场体量有限,未来市场能否发展壮大,能否容得下更多资本进场还是个未知数。不过,对于K12机构来说,谋求转型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唯一优势或许是其线下门店可提供上课场所,还有再利用的可能。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3-2019年复合增速为12.4%,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略有下滑,2021年增速达31.7%,市场规模达5239.2亿元,预计2022年增速达20.5%,市场规模达6313.2亿元。有分析师认为,随着未来基础教育人口的增多,及未来人才需求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等因素,素质教育市场规模将逐步扩大。
琴之家小提琴艺术中心创办人李建华就对记者表示,K12机构若能将资本与线下门店充分利用起来,肯定会对市场带来一些积极导向,让更多社会人士关注艺术教育领域,甚至会吸引一些精英人才加入。但需要真正为教育着想,不能一切以盈利为目的。
李建华称,K12机构若走艺术类培训,模式会与少年宫相似,但是作为机构投资人一定是要看到盈利才能持续注资,可是艺术类培训毕竟是非学科类培训,没有市场刚需,如何招生就是最大问题,营收也与过去K12业务有天壤之别。那么如果K12机构转型后长久无法盈利,最后也得面临停业的局面。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