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编者按 近年来,在叙利亚战争、纳卡冲突等局部战争中,大批无人化武器装备投入战场,向世人宣告无人战争“未来已来”。无人机、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以无人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武器平台正影响着未来作战发展方向,大有撼动千百年来人类战争主角地位之势。未来战争中,人类是否会被边缘化?如何探究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期待您的参与讨论。
正方
无人作战是大势所趋
■梁 松
展望未来战争,战场无人化必将向更高层次演进,以人类为主体构建的传统作战体系将可能被颠覆,未来战场对决将由无人作战体系主导。
战争工具的演进规律决定
为了追求战场上高敌一筹、致人而不致于人,人类总是把新兴科技率先运用于军事领域,不遗余力地推动各类战争工具升级演进甚至颠覆性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再次引发战争工具变革,其突出特点就是人类智能以程序、算法、规则等形式不断嵌入武器系统,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迎来历史性变革,人与武器平台逐渐实现物理分离,武器装备自主性显著提升,开始具备计算、分析、规划、计划、决策、指挥、控制等一系列智能化特征,从而逐步摆脱对人类操控的依赖。2016年,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成建制使用机器人部队,20分钟就攻下了人类士兵难以攻下的高地,成为世界上将机器人成建制投入战场的首次战例。在科技发展驱动下,动脑筋、做决策、点按钮等人类工作也正在被智能化战争工具快速替代,无人作战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全域多维的战场对抗牵引
基于对战略优势和利益的孜孜以求,人类不断拓展新领域、探索新空间,从浅近到深远、从有形到无形、从宏观到微观,极地、深海、太空……都一一被人类涉足。与此同时,人类也迅速将战争引向新的空间,推动战争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现实走向虚拟,现代战争日益呈现出全域多维一体化对抗的鲜明特征。相对于陆地、海洋、天空等传统空间而言,新兴空间往往超出了人类生理、心理可承受的范围。太空、极地、深海、高寒、超微等有形空间人类自身难以到达或即便到达也无法长期生存,更难以实施作战;网络、信息、心理等虚拟空间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人类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网络世界,不但仅凭自身的能力无法驾驭,而且必将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战场空间的极大拓展,全域多维的复杂对抗,对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实时精准的指挥控制、虚实空间的无碍进入、精确高效的作战释能提出了迫切要求,现代战争侦、控、打、评等各个环节已不得不大量依赖智能化无人作战系统。在战场对抗牵引和科技发展驱动下,无人作战力量逐渐集侦察、打击、防御等功能于一体,遍布陆、海、空、天、网等全域,集群化、智能化、自主化高度成熟的机器人军团将登上战争舞台,原有的以人类为主体构建的作战体系将逐步解构,无人作战体系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对决方。
减少人员伤亡的内在驱动
战争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改变其暴力性。人类只要涉足战争、身临战场,就难以避免受到伤害甚至付出宝贵生命。面对战争这一极端高危风险,趋利避害的天性驱动着人类想方设法寻找自己的“替身”,从简单的石头、棍棒替代手足,到机器人替代人类士兵,这个过程不断螺旋式上升,将一直持续到战争这头“野兽”从人类社会消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将士兵从危险枯燥的作战任务中解放出来,减少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已经成为强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当前,世界军事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化无人武器系统的发展与运用,各类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大量列装部队,有的还组建了专门的无人作战部队。在近几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无人装备频频亮相、大放异彩。正如一件商品被市场认可就会热销一样,无人装备和无人作战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同样强势推动其进一步拓展和迭代,最终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无人作战将是大势所趋。
反方
无人作战仍以人为主
■洪华杰
在未来战场上,尽管无人系统将无处不在,但战争源于人、服务于人、从属于人,人仍将是未来战争的核心,无人作战仍以人为主。
战争筹划由人设计
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无人化武器装备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并不意味着战争中人的作用在弱化。战争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治的继续。无论规模和样式如何变化,战争均是由人主导的国家意志和国民精神的较量,具有服务于政治、从属于政治的本质属性。无人作战核心关键技术的军事智能,本质上是由人设计的智能,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环境感知与目标检测,到任务规划、自主控制与协同控制,智能系统的背后充斥着大量人类设计的模型与算法。无人化武器装备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武器具备了人赋予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永远也不能够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提并论。人自身较为擅长思辨、推理等“智慧”层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层次任务规划、复杂场景和态势分析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科技发展推动斗争方式向跨领域、多手段拓展,战争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对作战规模、强度、进程等进行有效掌握、调节,更是需要人来精心把握打停时机、战争规模和强度。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智能会进一步向智能化无人武器装备延伸,但武器装备依附于人、听命于人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
战局协调由人主导
人是战争的发起者,同时也是战局的协调者。无人化武器装备在本质上是“平台无人,系统有人”,将平台上的人后移到远程控制端。无人化武器装备不会自行制定作战目标和作战方式,他们更像是玩偶,而在背后用细线操控玩偶的是人类。所以无人化战争很大程度上是无人化武器装备在前线作战、指挥决策人员在后端依靠智能技术进行指挥决策的比拼,是高科技支撑下无人装备体系的较量,是一种新的作战模式。智能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已知情况进行二分式判断,但是对未知情况的研判离不开人类。虽然未来的智能化武器可以没有人类现场操控,但智能化武器装备何时投入战斗、何时转换进攻方向、如何把控战争节奏、何时撤出战斗等等,最终只能由人来作出决定,人始终是装备的控制者,是发挥装备优势的主动因素,武器装备越智能,越需要高水平的指挥人员。因此战场交锋可以无人,但是战争控制必须有人。
战争伦理要求以人为主
战争伦理,是支撑现代战争法的道德基石。随着战争中无人系统的大量投入使用,人的智能开始更多地转移或物化到武器装备上,打击的远程化、超视距,使人类对相互杀戮的抵触排斥逐渐变弱,人可以非现场、非直观、非接触地实施作战行动,带来战争决策门槛降低、战场道德约束弱化。2010年,驻阿美军利用无人机对一运输车队进行长达3个半小时的跟踪监测与分析后,最终判定车队是向塔利班提供支援,并实施了攻击,但事后证实车内并非武装分子,而是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估算,美军使用无人机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中,死亡的平民与武装分子的比例高达10∶1。这种可能导致大规模平民伤亡的场景是人类不愿意看到的,随着无人作战技术的不断深入,无人化武器装备需要相应的法规准则进行约束。智能化战争中的人机伦理关系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主”。只有人始终真正控制智能武器的“开火权”,使无人化武器装备依据人类设想作战,才能确保人机伦理准则正确执行。
点 评
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必然》里把数字领域中的变革称为一种动能,既强调了一种内在演变的力量,更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
围绕军事智能化带来的战争形态改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基于无人化武器装备的智能化作战,人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究竟怎样,就当下的作战实践和技术条件而言,还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面对滚滚而来的智能化浪潮,我们无须慨叹,更不能固步自封,立足实战、放飞思维、凝聚智慧,才能扼住战神的咽喉。
[ 责编:肖春芳]最新推荐
更多>